1月15日下午,2000年北京图书订货会圆满落下了帷幕,本次订货会订货码洋为15.7亿元,比去年略有增长。根据以往的经验,年初的订货会在某种程度上左右着全年的出版走向;而对于读者来说,本年度能读到哪些书,也大体上有了眉目。
近几年,名人出书似成风潮,从影星刘晓庆的《从电影明星到亿万富姐》,王海的《我是刁民》到赵忠祥的《岁月随想》、《岁月情缘》,倪萍的《日子》,杨澜的《凭海临风》直至蔡明的《感动》,程前的《本色》、黄宏的《从头说起》以及“打工皇后”吴士宏的《逆风飞?》等等,在图书市场上掀起了一股名人出书的袭人热浪。
在本次图书订货会上,名人写的书更是层出不穷:现代出版社在去年推出“现代·凤凰丛书”杨澜、许戈辉、窦文涛分册的基础上,今年又推出《凤凰明星》分册;华艺社的《真情告白》由当红影星宁静执笔,书还未出就已被炒得炙手可热;另外,敬一丹的《一丹随笔》、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和余秋雨的新作(为防盗版书名未定),此次订货会上也以3万册、20万册和15万册的订数步上排行榜,令旁人眼热。
图书依托“名人效应”得以畅销,读者也可一窥名人的幕后生活,这本无可厚非,何况赵忠祥就曾质问《北京青年报》:“利用工作之余搞一些创作,挣一些稿费,有什么不对?”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纯文学图书则日益遭受冷落。这次订货会上除《突出重围》、《歇马山庄》、《藤萝花落》和民族出版社的“残雪系列”等订数尚差强人意外,其他纯文学类图书均战绩平平。对此,兼为中国作协会员的本届订货会秘书长黄国荣甚感“悲哀”,他认为作家遭到冷落而名人成了时髦“作家”的现象是一种“滑落”;而文学类图书要想重振昔日雄风,长远看来,还是必须夯实纯文学这一基石。
严格说来,中国真正的畅销书是直至近十年的发育才趋于成熟的。通过学习西方做畅销书的成功经验以及自己的艰难摸索,中国一些出版社已经具备策划畅销书的实力。其中最惹眼的恐怕得算作家出版社,此次订货会上抛出的“作家出版社畅销书年年火爆”口号,显示了他们做畅销书的坚定决心。该社今年推出的新书有炒得沸沸扬扬的“文侠”小说《智圣东方朔》、长篇小说《大榆川》、陈燕妮的《美国之后》、秦文君的新作《属于少年刘格诗的自白》等等,均颇具新闻性和卖点,订数也很是可人。
同时,其他一些出版社推出的畅销图书也可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如中国社科出版社的《世纪对话》,就传统文化、卡通文化、先锋小说、网络等“世纪话题”与文化名人展开对话;中国青年出版社推出的《中年危机》分为男人卷和女人卷,提出了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在前几天的二渠道订货会上订数可观。其他还有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股市操作大全》,华夏出版社的《寻找“北京人”》,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的《打工皇后吴士宏辞职现象破译》,新华出版社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全面信息战》、《理想战争》,浙江人民出版社的《中国走向》等等。
订货会上最为醒目的当属“二王”。著名策划人王力新作、中国经济出版社的《匪夷所思》和《不成咋办?咋办不成》合订数达70多万册,堪称斜刺里杀出的一匹“黑马”;王朔在其《看上去很美》受冷落后,不甘寂寞挑起“金王大战”,至今又捧出新作《无知者无畏》,据报载已订出20余万册。
诚然,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书非炒不能卖”的观点符合市场规律;然而,在热闹的背后,我们也难免看到一些让人不甚满意之处,比如有的畅销书推出市场前便一番恶炒,溢美之辞散于云端,而等到书出来以后,读者却有上当受骗感。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上了你的一次当,你的牌子就可能砸了。因此,如何正确把握畅销书炒作的“度”,是出版社必须好好琢磨的一件事儿。
如今的图书是否能卖好,已经不仅仅是图书本身的事了。在这么一个多种媒体相互渗透的时代,图书这一传统媒介一方面受到其他新兴媒介的威胁;另一方面也从中得到新的资源和发展机遇。从早些时候《活着》因同名电影走红,到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从网上红到纸上,从图书《宝莲灯》跟着动画片受关注,到《小燕子——女生赵薇》由于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而获青睐,一个多媒体互动的时代即将来临。
本次图书订货会上,这种趋势则更为明显。北方文艺出版社“红皮书”小说系列中的《拜庄》一书,因为是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的母本,最近在排行榜上一路凯歌;海岩的《你的生命如此多情》由于同名电视剧在上海开拍,“跟着电视也走得很好”;外研社推出的《小喇叭广播故事精华》丛书看中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儿节目《小喇叭》的强大影响力和潜在市场;《在路上》也是同名足球专题片的纸版。当然,网络写作是这个时代最时髦的写作方式,文化艺术出版社的《我们泪流满面》收集网上的精彩足球评论文章,而湖北教育出版社的网络文学丛书由王蒙等知名作家主编,号称“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套网络文学丛书”。
对于这种现象,一方面我们为图书能从与其他媒介的连动中得到新的生命而欣慰,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不警惕,因为这也许意味着图书这种传统媒介自身吸引力的衰减,开始依靠其他媒介为它输送养料。对此,有识之士已有所警觉。
在机械复制的今天,老式的叙述方式已经不能像以前那样吸引眼光和口味越来越挑剔的读者了。为了取悦读者,写作者们不断地更换着写作风格。于是,《绝对隐私》、《一个单身女人的日记》以及称为“私小说”的《私人生活》等隐私类作品出现在图书市场上;石涛主编的“另类丛书”也为图书市场注入不少活力。
此次订货会上,这种“另辟蹊径”的做法也是愈演愈烈。群众出版社推出一套“凹凸文丛”,即以同一个提纲由两个作家分别写作成《不爱不明白》(凸本)和《认识你真好》(凹本)两个各自独立的故事,同时又可以偶合成为一个完整的世界,给人带来一些新奇感。天津社科院出版社在推出前七期《今日先锋》之后,又在订货会上亮出第八期,该书是目前国内唯一一种全面介绍前卫/先锋文学艺术的丛刊,满足了现代人对先锋艺术的好奇感;另外该社的“先锋译丛”第一辑《摇滚与文化》、《“怪异”理论》、《六十年代》也已经在各地露面。
而很多艺术类图书也在类似的思路指导下步入“边缘艺术”的类别,较为明显的是近期出现在市场上的“艺术与生活丛书”,把梵高、毕加索等人的名画与饮茶、喝咖啡等小常识编辑在一起,体现了一种不失高雅的休闲生活情调,颇适合现代都市人的口味,卖得非常好。在本届订货会上,这种思路也有进一步的体现,如湖北美术出版社的《西方名画和它的故事》丛书,同时也出现了“话画文丛”、“音画文丛”等一些将音乐和文学、音乐和美术甚至哲学和美术相结合的品种。
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提高,实用类专业图书越来越成为当今图书市场的宠儿。而且与多少有些“可有可无”的人文类图书相比,此类图书有着更为稳健的增长势头。
经济类图书属“旱涝保收”型,不管风云变幻,销售码洋稳步上升。但在订货会上,能够称得上畅销的仍然是“洋面孔”:引进版经济图书独领风骚。北大与三联联合出版的《曼昆经济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社的“经济科学译丛”,企业管理出版社的《现代工商实务傻瓜》丛书都颇有收获。国内原创如中国经济社的“中国经济前沿问题丛书”、“画说经济学丛书”订得也不错。
计算机类图书是当前图书市场的另一“新贵”。今年由于北大出版社“第五强”的加入,这块战场的打拼也必将越显激烈。因而如何在选题、策划上做出新意,将是今后计算机图书竞争上的制胜点。
当前的法制化进程导致了法律类图书备受青睐,从法律等出版社的订货情况来看,贴近公民生活的单行本法律法规更得到读者欢迎,同时律考图书以及丹宁等的国外优秀法律专著、美国法精要等也是重点品种。
农村仍是一个有待开发的巨大市场。目前的农村题材图书在选题、编辑上均还存在盲点以及定位不准等缺陷。从此次订货会上可看出,一些出版社已经注意到这些问题,如中国农业出版社新推出的《中国农民基本常识读本》、《人民卫生文库·名医说病》、《小木屋生活丛书》等书,摈弃了以往的“大全类”做法,结合农民实际,分门别类出版单品种图书,降低了成本,也更具有针对性。
作为1999年科技出版一个热点,科普图书在本届订货会上的亮相必然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由于各种原因,去年科普图书在热潮之中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对此可归纳为三点:第一,鱼龙混杂,缺乏精品;第二,选题、编写上抄袭、模仿过多,缺乏创新;第三,国内科普观念滞后,还未形成一种产业。因此,业内人士分析,2000年科普出版在继续保持热点的同时还必将面临低水平重复的困境,并且,如何解决国内科普读物“科而不普”的痼疾也刻不容缓,因此创新、质量以及对读者群的正确定位是科普书能否获青睐的关键。此次科普出版社推出的《中国科普文选》和《院士心记——中国院士实话实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哲人石》丛书、江西教育出版社的《三思文库》、湖南教育出版社的《中国科普佳作精选》、《世界科普名著精选》和河北大学出版社《世界著名实验室传记》等丛书,选题新、定位恰当,均有望成为带给读者惊喜的好书。
出人意料的是,在这次订货会上,一批高价位的精品图书成了抢手货。一套影印自西方权威出版社英文善本的人文社科学术经典———《西学基本经典》,5000元定价的100种英文原版图书订出300套;而湖南美术社3000元一套的《海外藏历代中国名画》和8000元一套的《齐白石》,自去年出版以来一直销售旺盛;泰山出版社3000元一套《中华野史》在已订出3000套的基础上,又订出了600套。记者还了解到,在此之前的二渠道订货会上,《西学基本经典》一次订出去600多套。另外,像湖南科技社40卷本《爱因斯坦全集》,江苏科技社《中国民族建筑》5卷本等,虽然价格不菲,订数也相当可观。
业内人士指出,像《西》这类高定价精品书却不乏问津,反映了新世纪中国出版业的一种文化现象。由此表明,图书出版作为产业观念日益深入,图书价格空间日益加大,高档精品图书已形成特定的消费层,而且由于折扣空间大,书店经销这类书能获得较多的绝对利润,因此有可观的订数。